第69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69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9章

  而那些家世显赫的人都是什么家世呢?其中“皇家宗室”有4人;孔门之后有5人;当朝宰相的子、弟、侄、孙、重孙等20人;一般官僚家庭出身的状元10人等等。

  明白了吧?这就是唐朝的科考,其实就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,是上层社会中的平民一族从传统豪族手里分权,跟广大的劳苦百姓根本不贴边。

  这让根红苗正的真正平民赵匡胤非常愤怒。

  在中国,似乎所有人——我指的是从自有中国以来,所有生在中国的人,都非常厌恶战争和动乱,尤其是对毁灭唐朝时的五代之乱。认为就是那时,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从世界的巅峰开始了下滑。但是有一点,如果从科考制度的演变上来看,这反而是好事。

  站在历史进步的角度上说,五代之乱,以及之前的两晋的破灭,让中国的社会结构彻底变化,把之前一直牢牢压在民众头顶,生下来就有权吃喝玩乐、祸国殃民的豪族门阀一一推翻打倒。取代他们的,是唯力是视的原藩镇强人。从此,人们再不重视出身,只有凭着自己拼手抵脚、从低到高、一路攀升,踢开所有竞争者,昂首站在广阔天地间的真豪杰才能让人真心地尊敬。

  比如刘知远、郭威、柴荣还有赵匡胤。而他们,更加清醒地看清了眼前的世界,把为国选材的目标定向了广大的平民百姓。

  有宋一代,从赵匡胤开始,不许任何皇家宗室、官宦之后入考,并且废除了公荐制度,从根本上杜绝了官官相护,科考舞弊的可能。据记载,只有在北宋的末年,徽宗的儿子赵楷才参加了科举考试,这是极其特殊的例子(没办法,他爸就是那么的好玩嘛),他在糊名阅卷的情况下被定为状元,拆封后还是被换了下来。除此以外,没有一例当朝宰相的直系亲属入考,考生里连有直系亲属任四品及以上官职的都非常少。

  但是作为一名应界考生,具体要怎样考呢?

  非常简单,远没有后来的明清科考那么复杂繁琐,最初只有两级考试。第一级,你要在各州举行的取解试里过关,然后就可以进京到礼部报到,这里是省试,就是第二关。一般来说,省试考中,你就万事大吉了。可是赵匡胤在开宝六年,也就是后来的973年觉察出了问题,他决定亲自当考官,来自己选取真正看得上的人。

  这就是殿试。

  从此以后,历朝历代,殿试都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等级,也就是最后一关。只要殿试也成功,就可以把吏部踢到一边,直接去当官。而且从此你的身价倍增,成了天子门生(再次强调,是皇帝考了你),所以再也不必(更不许)去认主考当老师,然后再去拉同年当同伙,一辈子互相勾联,去拆皇帝的台。

  这样的考试三年一次,而考的内容可非同小可,绝不只是人们常规意识里那几本千年老书。从唐朝开始,就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俊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五十多种考试分类。

  其中明法、明算、明字等科,不为人重视。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,秀才一科,在唐初要求很高,后来渐废。所以,明经、进士两科就成了唐、宋两代科考的主要科目。而其中进士科是重中之重,唐、宋间大部分宰相都是进士科的优胜者。

  为什么呢?因为“明经”实在是个既可笑又讨厌的东西,说白了就是填空题。把古文经书两边盖好,中间空出,能填出来你就过关,再稍高一点的就是“墨义”,是对经文的字句进行标准的解释,其实只要你记准了经文的注释就成。一切纯属死计硬背。

  而进士,不仅要考你诗词歌赋,还要你写时文论政,那可都是真才实学,还得临场发挥。所以才值钱。但就是这样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仍然变得不切实用了。等到宋朝那位无视一切牛鬼蛇神以及祖宗家法,甚至天地神明都不在话下的强人出世的时候,进士科就变成小儿科了。

  因为问题很明显,而且无比的尖锐——谁规定的,会作几句诗就能管理好国家?正如赵匡胤当年所说,“之乎者也,助得甚事?!”

  但那都是后话,这时所有的人都努力吧,读书才是硬道理。你可以"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"。并且全中国的人,我再次强调,指的是所有出生在中国的人,都知道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千钟粟”吧?

  请看原文如下——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;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;出门无车毋须恨,书中有马多如簇;娶妻无媒毋须恨,书中有女颜如玉;男儿欲遂平生志,勤向窗前读六经。

  很唠叨,很儿歌是吗?但是小心,绝不准听歌嘻笑,不然以君前无礼论罪,全家、全族……嘿嘿嘿嘿。因为写的人是……乃是“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”,连上天以及太上老君都不断与他见面说话的宋真宗赵恒。

  第二十章对这个杂种要毫不留情!

  话说赵匡胤在公元969年6月从太原回到了开封,在首都各职能部门之间视察了一下工作之后,觉得一切都还正常,就安心回皇宫里继续看地图,想心事去了。

  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事等着他去做,天下,还那么的大。而且要留意一点,即从他在960年当皇帝那天起,到现在快有整整10年了,除了最开始那年,他两次出远门,干掉不听话的李筠和李重进之外,只有这一次,他才离家出差到北汉公干了4个月。

  有近9年的时间,他一直在开封城里。

 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?有一点极其重要,也非常的诡异。想一想,赵匡胤无论如何都是个非常仔细,非常小心,非常容不得无组织无纪律等讨厌现象出现的人。事实上他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,无论是杯酒释兵权,还是罢藩镇,制钱谷,收精兵,还是重新分配官职权力,做的都是这样事。

  但是历史证明,就在这10年之间,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,有一股力量极大,影响深远,对宋朝的国计民生千行百业无孔不入的势力已经悄然生成了。

  有迹象表明,当这股势力还在萌芽状态中,甚至连其主导人都还默默无闻时,赵匡胤是特意支持提拔,让这个人在芸芸众生之中显山露水的。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,既有赵匡胤情不得己之处,也有从他本身利益出发,也要让这个人开始做大。

  但是放虎容易收虎难,而且关门养虎,虎大伤人。当这股力量变成了一只庞大致密坚韧有毒的网时,或者更像是渗入了宋朝这个生命肌体里的另一套血网神经时,一切都为时过晚了。

  但是这时的赵匡胤对这些都一无所知,再一次强调,他的宽厚、仁慈,真的变成了一把双刃之剑,一方面成全了他的帝国顺利衍化,变成了他希望生成的形象;但另一方面,也让他最终失去一切,其惨痛的后果,不仅是他本人,连他五六代之间的子孙都终生压抑苟且偷安。

  这真是美德吗?人世间早就证明过了,当一个君王,甚至做一个普通人,都不能过分的善良!人,说到底都只是一种动物,思维和理智,还有情操,都只是生命的点缀吧……从这一点上论起,天可汗的玄武门之变,才真的就唐朝兴盛的开始,以及李世民本人幸福的开端。其后唐太宗的所有仁政,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的附属物而已。

  但是这时赵匡胤忙,只要安静下来,他就会注意到他浪费了太多的时间。开拓的步伐从平蜀开始后就一直在耽搁,而北汉之行,又让他消耗了大量的国力,时间……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,他已经从33岁到了43岁,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年华就要过去了,他怎能不急!他的目光一次次地抵达宋朝在南方的国境边缘,必须要做事了,但是具体在哪一点,还要再思量,再斟酌……于是,赵匡胤从此就变成了蜡烛。

  不是说他燃烧了自己,照亮了某个人。而是说,他能把千里之外的东西都照亮,却照不到自己的脚下方寸之地。

  历史早就证明了,他的卧榻之侧,一直都有他人酣睡。不管这个人与他本有怎样的身世关系。

  可是赵匡胤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,他举目四顾,在他的领地之内,晴天白日,祥云缭绕,连他金峦殿墙根的每一根野草都是茂盛而舒展的。

  就像他的心情。

  因为他经过深思熟虑,终于想好了要先对谁下手。这个过程是相当的享受啊,想像一下,美丽富饶的江南大地,故老相传,那里……美,什么都美……就什么都别说了,而最重要的,是他想要哪里就能得到哪里,视大地山河如菜谱,美味佳肴随便挑,那是怎样的滋味,那是怎样的人生!

  而点菜是有讲究的,孰先孰后,先冷后热,次序决定胃口更决定消化,是万万错不得的。于是请看,这时在南方还为他剩下了什么。

  南唐、南汉、吴越、还有割据漳、泉两州的陈洪进。

  以今天中国的地理名称而论,当时的南唐,就是现在的长江下游以南今苏皖南部,江西、福建的西部;而吴越是今浙江和上海、福建的东北部;南汉,是今天的岭南两广。至于那位陈洪进,说来也是位强人,能在乱世中讨生活,在夹缝里求生存,但他实在太小,五代十一国里他不仅排不进五代,连十一国都没他的份。

  于是他根本就算不上是赵匡胤的敌人。

  吴越也可以排除在外,钱氏子孙既明智且坚定,谁劝都没有用,就是不当国王,一定要做赵匡胤的兵马大元帅,而且不必赵匡胤找,他自己就会随时进京汇报工作,听从组织训示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